上海麦福贸易有限公司
    •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公司简介
      企业文化
    • 产品展示
      文化
      中心
      综合
    • 新闻动态
      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 成功案例
      成功案例
    • 客户服务
      售后服务
      技术支持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留言

    新闻动态Site navigation

    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联系方式Contact


    地 址:联系地址联系地址联系地址
    电 话:020-123456789
    网址:www.kbtqql.cn
    邮 箱:admin@aa.com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Welcome to visit our

    郑茜:我们要建一座什么样的民族博物馆

    分享到:
      来源:上海麦福贸易有限公司  更新时间:2025-05-09 11:29:34  【打印此页】  【关闭】

      中国民族博物馆党委副书记、郑茜座副馆长郑茜。建民族受访者供图

      如果你最近想到中国民族博物馆参观,博物可能会感到疑惑:“博物馆在哪里?地图上怎么显示暂停营业了?”原来,郑茜座该馆馆舍正在立项建设中,建民族但收藏、博物展览等工作仍正常开展,郑茜座想要在实地看到馆藏,建民族不是博物一件难事。

      我们要建一座什么样的郑茜座中国民族博物馆?近日,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时说,建民族中华文化是博物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如果把中华文化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郑茜座那么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建民族这棵大树上的千枝万叶和绮丽百花,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博物

      作为国家级民族博物馆,中国民族博物馆集收藏、展示、研究、服务、教育、对外交流等多功能于一体。该馆藏品既有珍贵的历史文物,又有近现代民族民俗文物;这些文物既呈现出各民族的物质文化遗产,又承载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中国民族博物馆广泛整合社会资源,推出了一系列精品展览。2024年11月,《家园——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展》在海南省三亚市开展;年末,《传统@现代——民族音乐文化展》作为跨年展在北京推出。

      “建成后的中国民族博物馆,应当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象标识。”郑茜表示,我们要用文博资源去还原历史上各民族通过不断交往、交流、交融,逐渐汇聚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的历程。这不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历史实体,民族博物馆收藏的文物就隐含着这一部历史的基因密码。

      展览《传统@现代——民族服饰之旧裳新尚》。受访者供图

      让观众看见中华、听见中华、品味中华、感知中华、体悟中华

      中青报·中青网:中国民族博物馆在基本陈列方面有什么考虑?

      郑茜:中国民族博物馆将彰显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格局。建成后的民族博物馆将设置三大基本陈列,分别展示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中华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建设中华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信息中心,也是本馆的一个重要功能。很多民族的历史记忆不能完全依靠文物来承载,但是这些历史记忆对于我们今天乃至未来都意义重大。

      近些年来,我们不仅注重从“物”的角度去征集和典藏,也注重从“非物”的角度去收藏。比如,我们创建的“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双年展”和“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就是针对数字资源的收藏、展示、交流平台。

      我们依靠这些数字资源,在各种展览中构筑供观众体验和互动的区域,让观众“看见中华”“听见中华”“品味中华”“感知中华”“体悟中华”。

      中青报·中青网:中国民族博物馆和各博物馆之间合作开办的展览很多,合作办展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郑茜:展览需要考虑在地性的内容——我们既要保证展览的完整性,也要为展览设置足够的开放性,让每一场合作展都为容纳当地历史文化内容留出空间。这样,展览始终是动态变化的,每一场展览都是新的。

      比如,我带领馆里年轻人策划的《传统@现代——民族服饰之旧裳新尚》,已经巡展了六七个省份。每到一个地方,我们在保留整体内容的同时,会把当地的服饰文化纳入其中。在浙江杭州巡展时,加入了江南传统服饰和纺织技术;在云南巡展时,精彩的云南各民族服饰也被接纳进来。

      中青报·中青网:中国民族博物馆推出了很多数字展览,如何看待它和实体的文物展之间的关系?

      郑茜:在博物馆里,实体文物和数字文物之间是一个“实”与“虚”的关系,实虚如何结合应当是当前博物馆的一个重要课题。

      2024年,中国民族博物馆举办的展览《天工开物——镜像·中华手工艺》就是一个很好的探索案例。展览展示了几十项各民族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资料,同时用文物配合展示,让观众看到了一个立体的展览。这样的展览既不是完全影像的数字化展示,也不完全是实物展,二者形成了互证关系。

      展览《声音——中华各民族传统情歌文化展》。受访者供图

      让“博物馆热”成为常态

      中青报·中青网:您如何看待当前“博物馆冷热不均”的现象?

      郑茜:“博物馆热”肯定是一件大好事,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博物馆黄金时代已经来临的景象。但我们一定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要通过提升博物馆文化产品的质量,让这种“热”成为常态,防止“博物馆热”转瞬即逝。

      我们还要看到,很多知名博物馆一票难求的同时,还有很多中小博物馆。它们虽然有很多珍贵的馆藏,但现在仍然门可罗雀。这说明现在的“博物馆热”,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建立在观众对某些明星文物的“追逐”之上,或者只是把参观博物馆当作一件时尚的事情。博物馆作为知识传播者的常态化功能和价值,没有得到真正的认识。我们要引导大家真正看到博物馆的价值。

      中青报·中青网:中国民族博物馆如何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公众可感知的语言?

      郑茜:对于民族博物馆的业务工作来说,寻找到一个恰当的方法论非常重要,博物馆人类学就是这样的一种方法论。

      博物馆人类学主张对“物”进行整体观照,强调把“物”放在它的原生文化环境中去理解和阐释。比如一张绣片,如果你把它从衣服上剔取出来,它就变成了一个孤零零的对象,你可以对它作任何解读,但有些解读可能会偏离,甚至完全失去它的本意。历史文物也是如此,我们需要回到它的历史环境中,去尽力还原和拼合它的完整信息。

      中国民族博物馆的很多精品展览,就运用了这样一套方法论。我们还致力于搭建全国性的博物馆人类学研究平台。2017年,我们举办了全国首届博物馆人类学研讨会,今年即将迎来第五届。在每一届研讨会后,我们把代表性论文编辑成书。此外,我还策划了国际博物馆人类学经典论著的译介工作,现在正在跟商务印书馆合作,开启博物馆人类学经典译丛的编辑出版工作。这项工作应当为我们国家博物馆学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资源。

      中青报·中青网:在您看来,中国民族博物馆当前运营的主要难点有哪些?

      郑茜:收藏、研究、展览展示,这是博物馆传统的业务链条。当代博物馆已经延伸出了更长的业务链条,比如常态化宣教、文创等。我们现在的难点就是如何让博物馆适应迅速发展的浪潮,把新的业务链条构建起来。

      在实现宣教功能的时候,你不能只是等着观众自己上门来,而是要构筑制度化的宣教体系,比如,博物馆如何缔建馆校合作机制,让博物馆的知识生产跟学校教育相结合;同时,我们还要积极生成博物馆的文创业务。本馆的文创目前还停留在配合展览而生产的临时状态,没有实现常态化和可持续性,虽然有一些很好的创意,但是因为各种原因而难以转化。

      中国民族博物馆馆藏元代云肩织金锦辫线袍,这是见证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典型器物。受访者供图

      向里走、往外走、朝新走

      中青报·中青网:您曾在杂志社工作,有着丰富的采访写作经验。这段经历对于现在管理博物馆的工作来说,有哪些部分是相似的?

      郑茜:从漠河到帕米尔高原,再到西双版纳、怒江大峡谷……我在民族新闻领域工作24年,几乎跑遍了中国的边疆民族地区,采访过30多个民族。这些经历让我对中国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刻的情感,我也正是从这时开始系统地思考民族文化。

      从事新闻传播工作,也让我形成了一种受众思维,始终会考虑传播内容是否便于被读者所接受,这也影响了我的策展思维。现在,中国民族博物馆的很多展览都注重运用场景式、艺术化的设计方式,这不仅仅是为了视觉效果,更多是为了让观众理解文物的历史文化内涵。

      中青报·中青网:在博物馆工作让您感到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

      郑茜:中华文明延绵5000年而不中断,中华民族久经历史沧桑而不离散,对于人类历史而言,这都是不可复制的奇迹。我们置身于中华文明的绵长赓续之中,能够通过文物感受中华民族的和合亲睦,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更何况,我从事博物馆工作,能把我所理解和领悟的道理传播出去,这真的是让我感到最幸福的事。

      中青报·中青网:中国民族博物馆未来的发展规划是怎样的?

      郑茜:中国民族博物馆要“向里走”“往外走”“朝新走”。我们要更加深入地挖掘历史的地层,用文物去实证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通过“向里走”更加丰富博物馆的业务内涵;我们还要“往外走”,不能只顾着自身的收藏和研究,还要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求;“朝新走”也是中国民族博物馆的未来发展方向,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提升博物馆事业发展水平,让民族博物馆成为一个历久弥新的文化机构。

      中青报·中青网:您觉得未来博物馆是什么样的?

      郑茜:如果说10多年前中国的博物馆事业相对来说还处于“边缘”,那么今天它已经站在了历史舞台的中央,成为当今中国、中华民族在世界风云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和力量。未来的博物馆更应该是一个通过自身历史文化叙事而影响当代、参与世界的重要机构;它是历史的,也是当下的,更是未来的。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丹萍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17日 03版

    上一篇:合成宝石写成“天然宝石” 珠宝标识问题多
    下一篇:农资到家 农机到位 农技到田

    相关文章

    • “老手艺”创造“新经济”——古老非遗扮靓产业新景
    • 福州实现中国质量奖零的突破
    • 苏州市线下购物无理由退货承诺商户破6万家
    • 微信朋友圈卖“尾单”冒牌奢侈品 犯假冒注册商标罪被判刑三年
    • 最高相差100元!5大视频平台会员价格对比:苹果手机充值更贵
    • 海外代购食品无中文标签 消费者获十倍赔偿
    • 保价稳供 郑州市场监管部门在行动
    • 公示!涉及安徽7个县(市)
    • 湖北消委会发布首张消费侵权“黑榜” 8家企业被曝光
    • 2020年度国际质量创新大赛(中国区)颁奖会在京召开

    友情链接:

    • 中国早期农业村落的样本(考古中国)
    • “转角遇见美” 杭州构建29个街头演艺示范点
    • 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商标品牌节将在西安举办
    • 话剧《北京人》——京剧身段怎样演绎话剧经典
    • 1至3月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共济人次9586.83万
    • 福建漳州加强化妆品备案管理
    • 【文化中国行·一线讲述】那些被文学照亮的村落
    • 景区免费开放,不靠门票靠什么
    • 游泳受伤 农庄赔偿2万元
    • 第三届浙江音乐学院国际管乐艺术节开幕 10场演出免费向公众开放
    • 从古寺庙到窑台遗韵见证黑窑厂的悠悠文脉
    • 5个品种药品注册证书被注销
    • “颍上村嫂”凝聚社会治理“她”力量
    • 中国早期农业村落的样本(考古中国)
    • 这出戏,17岁年轻人挑大梁
    •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读懂写在中华大地上的运河史诗
    • 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原副秘书长薛寅君接受审查调查
    • 文化中国行|新展览、新活动 清明假期“博物馆热”再升温
    • 六安市独山镇:沉浸式体验带火“红色游”
    • 国家医保局:医保药品耗材追溯信息查询功能上线
    • 从古寺庙到窑台遗韵见证黑窑厂的悠悠文脉
    • 河南武陟:中医药文化融入生活
    • 话剧《北京人》——京剧身段怎样演绎话剧经典
    • 全国所有省份已将职工医保共济范围扩大至“近亲属”
    • 安徽产业援疆为和田皮山“造血”
    • 国家医保局:医保药品耗材追溯信息查询功能上线
    • 郑茜:我们要建一座什么样的民族博物馆
    • 郑茜:我们要建一座什么样的民族博物馆
    • 全国残疾预防日宣传教育活动举办
    • 中国消费者协会:警惕职业闭店行为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 掌上管农田 农民“慧”种田
    • 到北京平谷感受“全龄层沉浸式桃花元宇宙”
    • 一个人的赏花是春游,一群人的赏花是经济
    • 国家医保局:医保药品耗材追溯信息查询功能上线
    • 我们问了13个大学生:为什么要讲脱口秀
    • 来故宫,赴一场园林雅集
    • 鹳雀楼,更上层楼
    • 景龙门:北宋绚烂余晖的见证
    • 人社部等3部门联合发布网络主播等19个新职业
    • 两会声音
    • 一碗螺蛳粉烹出文旅大产业
    • 藏粮于技,看“起飞”美学
    • 如此爱园林,如此爱自然
    • 国家医保局规范植入式心脏起搏器等7类医用耗材医保通用名
    • 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发布 禁用“不添加”“零添加”
    • 来故宫,赴一场园林雅集
    • 全国残疾预防日宣传教育活动举办
    • “颍上村嫂”凝聚社会治理“她”力量
    • 1至3月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共济人次9586.83万
    • 全国残疾预防日宣传教育活动举办
    公司简介|产品展示|新闻动态|成功案例|客户服务|人才招聘|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Powered by 上海麦福贸易有限公司   sitemap

    0.0751s , 9211.0546875 kb